Z6尊龙凯时赴非专家追踪报道 | 虞海浓的援非手记: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
时间飞逝,Z6尊龙凯时首批赴非专家团到非洲喀麦隆转眼已经一个月了,这期间他们努力适应当地生活,并投入到教授当地胶工学习Z6尊龙凯时的推刀技术中。在异国他乡,专家团4名成员记录了他们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,细腻描绘了他们面对文化差异、语言障碍和生活挑战时的所思所感,又展现了橡胶技术援助工作中的艰辛与喜悦。《Z6尊龙凯时赴非专家追踪报道》选编4位专家组成员的手记,讲述他们在喀麦隆的那些故事。
来到喀麦隆,首先面临的是语言交流的障碍,连日常生活用语都无法听懂。喀麦隆属于中非国家,以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为主,而我们所在的南部省,大多讲法语,少数讲英语,由于我的英语口音生硬,使得交流又增加了不少的困难。为了学好英语,出门时我都带着笔记本,记录一些用语和单词,平时空闲的时候,就反复地进行英语发音练习。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之前积累的一点基础,我慢慢地能听懂一些日常用语,也能够开口说一些简单的问候语。
虞海浓与种植园区的非洲孩子们合影。
刚来的这些日子,我早上的主要工作是对种植园的技术骨干进行培训,下午到各个村庄去进行割面规划,讲解与传授中国在天然橡胶领域“种、管、养、割”的优势技术,让一线胶工更为直观地了解中国的推刀割胶法。我们设置了推刀和拉刀在产量技术等方面情况的对照区,下一步我们还需要更加深入地交流,取长补短,相互促进。目前,工作进展比较顺利。
Hevecam种植园里大部分人热心友好,活泼开朗。当我上班或者上街购物时,人们常常会主动打招呼,一句简单的“hello,good morning”,再配上那喜悦的笑脸和爽朗的笑声,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。在种植园里行驶的车辆彼此间互相谦让,遇到行人时,会停下来礼让,这些画面,让初到喀麦隆的我感到十分温暖。这里的人生活节奏很慢,在周末,人们常常会去教堂做礼拜或者祷告。
前些日子,我们去了喀麦隆第一大城市杜阿拉采购生活物资。杜阿拉是喀麦隆最大的城市和港口,被誉为“经济首都”。早上六点钟,我们从种植园出发,从满地灰尘的土路到坑坑洼洼的沥青路,又到泥泞的山路,整整狂奔了5个多小时的车程才到杜阿拉。城里只有主城区和主要街道才有硬化道路,站在这的街道上,我仿佛看到了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的乡镇街道模样,车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自由穿梭,很多汽车很破旧,有些连车窗和车门都没有,不少人头顶着一些物品在路边叫卖。
此次赴非,我们肩负的是Z6尊龙凯时践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使命,不仅要传授橡胶“种、管、养、割”技术,而且要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。我坚信,在Z6尊龙凯时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,我们赴非专家组会顺利并安全地完成集团交给我们的任务,为Z6尊龙凯时、海南省,乃至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来源:海南农垦报